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确实出现了博士生数量增长迅猛,而学术岗位供需失衡的情况,从这个角度来看,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过剩”现象。具体情况如下:
博士生数量快速增长:《自然》杂志指出,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博士毕业生数量稳步增长,在中国和印度等国家,这一数字更是呈爆发式增长。在中国,2013年至2023年期间,博士生人数从约30万人增加到60多万人,短短十年翻了一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其38个成员国中,博士学位持有者的数量在1998年至2017年间几乎翻了一番,并在随后的几年里持续增加。
学术岗位供需失衡:从全球来看,OECD国家仅约3%博士毕业生能获得长期教职。在中国,高校教职也趋于饱和,部分高校因扩招导致培养质量下滑,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欧美高校科研预算削减,中国科研机构编制有限,学术岗位增量远低于博士毕业生增速,许多博士毕业生难以获得心仪的学术职位。
非学术领域就业成常态:在英国,2023年一项针对超过4500名博士毕业生的研究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界以外的领域工作。在南非,根据2020年的调查,在超过6000名南非博士毕业生中,有18%的人表示,他们在寻找与自身专业知识相关的职位时遇到了困难,部分博士毕业生面临着专业与工作不对口的困境,甚至会感到自己“大材小用”。
不过,这种“过剩”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过剩,而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和供需错配。一方面,AI、生物医药、半导体等高科技行业急需研发型博士人才,但传统学术训练缺乏项目管理、商业化思维等技能,导致博士生难以满足产业界的部分需求。另一方面,部分博士生过度依赖“本-硕-博-教职”的传统职业路径,未提前规划非学术职业,而高校也缺乏对博士毕业生非学术职业发展的指导,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过剩”现象的显现。
卓信宝配资-国家正规炒股平台-配资公司官网-专业炒股配资咨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