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试题(1):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021年新高考卷I现代文阅读一第5小题)
一、判断主观情境化试题任务类别,让学生审题有方向
《课标》中提到语文情境活动主要分为三类,从高考题可以发现,不同类别的情境化试题有不同的特点。如:
试题(2):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2018年北京卷现代文阅读第22题)
试题(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2020年全国卷I现代文阅读第9题)
试题(4)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最感人小说”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2021年上海卷第11题)
上述三个情境化试题分别为学生个人体验情境化试题、学科认知情境化试题及社会生活情境化试题。这三类情境化试题题干表述对内容是不同的。如试题(2),题干中给出的情境是文章内容,但任务是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非书本”阅读经验和感悟。这是典型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的个人体验的表达。试题(3),题干给出的是“冰山”理论,任务是要求学生根据“冰山”理论去完成任务,这属于学科认知情境。试题(4),题干中给出了一个学生具体实践活动场景,任务是根据活动特点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
有的文章以情境背景与任务是否属于同一类别的材料来判定情境类别,[3]但实际审题过程中,这样复杂的划分不利于学生审题。因此,本人认为以任务来判断属于哪一类别更加有实际意义。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类别的情境化试题要完成的任务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因此在审题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要完成的任务辨别情境化试题的类别,能够让学生快速判断其审题的方向。
二、分析现代文阅读主观情境化试题的构成要素,让学生审题更精准
现代文阅读情境化主观试题题干构成有其特点,指导学生分析题干的构成要素,是审准题的关键。
卢莉芹在《关于情境化试题的认识与思考》中对情境化试题的构成有非常精道的分析。她在文章中指出情境化试题由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两大类构成,显性要素包括背景、任务和问题;隐性要素主要是测试目的。
以试题(2)(3)(4)为例分析,虽然情境设置不同,但是大体上情境化主观试题的构成要素基本上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如试题(2)情境是以整篇文章为基础构建的情境,任务是个人阅读体会,要求是体验的对象和方式,这些都是显性的内容。隐性要素,考查的是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此题的构成要素,学生据此就能从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从任务和要求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从解读隐性要求中确定答题的方式。
因此学生在明了主观情境化试题任务类别的基础上,分析其试题构成,有助于学生精准理解题干。学生在理解情境的基础上,找到要解决的任务和辨析测试目的,对学生的精准答题提供帮助。
三、掌握现代文阅读情境化主观试题题干表述特点,让学生解题更有操作性
面对主观情境化试题,学生能够快速判断试题的构成要素,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判断出要完成的任务及相应要求,但远远不够,我们还得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别情境化试题题干的表述类型,进而掌握不同类别的主观情境化试题的基本逻辑,才能让审题答题更有操作性。
1、掌握学科认知情境化试题的题干表述类型
以试题(1)(3)为例分析(试题(1)(3)请看前文)
根据试题(1)(3)分析学科认知主观情境化试题表述方式归类分析如下(表4):
从表中可知,这两个试题的题干的表述方式不同。试题(1)在题干中直接给出了相关学科知识,而试题(3)在题干中给出的是需鉴赏分析或理解阐释的内容。而在各省市的模拟题中,有的则在题干中提示有两个文本,其中一个文本为学科知识介绍。从这些学科认知情境化试题中可以看出,虽然题干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但学科认知情境的总的特点是考查学生在陌生情境中利用相关的学科知识对相应的观点、现象、文本等内容进行理解阐释的能力。
当学生能够判断所给的题是学科认知题后,就可以快速根据学科认知主观情境化试题的总体特点,及题干表述的不同方式梳理解题思路。不管试题题干是哪种表述,学生都可以根据学科认知情境化试题的总体特点梳理解题思路:要么先确定要分析的文本内容、现象等(可能在题干中,可能在文本中);或者先确定用什么样的学科知识来分析(可能在题干中,可能需要在文本中概括(文本一或其他文本内容));确定要分析的内容和相对应的学科知识理论后,便可以用学科知识对相应的文本、现象进行分析阐释。
表 学科认知主观情境化试题表述类型
试题
试题表述特点
总体特点
试题(1)
题干中给出需要分析的内容,要求能够从文章中概括理解相关学科知识,据此对题干中的内容阐释分析;
依据某观点对相应内容进行阐释分析
试题(3)
题干中给出学科知识,要求根据此内容,对特定文本进行阐释分析;
2、掌握社会生活情境化试题的题干表述类型
以试题(4)为例分析(试题(4)请看前文)
此社会生活情境化试题,特点是在题干中给出了具体的实践活动,试题(4)是公众号栏目的推荐语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活动特点和相关要求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公众号“最感人小说”栏目,这个是学生活动的具体场域,学生的推荐语必须要契合这个栏目的定位,因此在推荐语写作时就必须围绕所推荐的小说怎么感人来写。在题干中也设置的学生的身份——该栏目的编辑,学生要站在栏目编辑的角度去审视这篇小说,在写推荐语过程中,语言的表述要符合栏目编辑的身份。此外任务是写推荐语,就要求学生明了推荐语该怎么写。
由此可知,社会生活情境化试题一般在题干中会给出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的具体场域(场所、情景),会假设学生的身份,会有具体的交际对象,由此完成情境任务,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在审此类试题时一定要明了任务是什么,题干中给出的实践活动开展的具体场域有什么特点或要求,学生在这个活动中的角色是什么,学生交际的对象是谁。而解题时,学会是能够就可以在确定具体的开展活动的情境及要求或特点,确定交际对象,交际的目的和交际的表达方式,在明确题干中给出的学生身份后,分析任务,解决问题。
3、掌握个人体验情境化试题的题干表述类型
以试题(2)(7)为例分析(试题(2)请看前文)
试题(7)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2019年北京卷现代文阅读第12小题)
这两个个人体验情境化试题,它们的共同点是题干中的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试题及社会生活情境题干情境有很大的不同。这两个个人体验情境化试题情境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试题(2)是作者非书本“阅读”方式,试题(7)是作者对北京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方式。也就是说个人体验情境重点考查的是学生通过文本中作者对世界的体验、认知、思考,由此生发的学生自己对世界的体验、认知和思考。因此,这两个情境就不仅仅是一个情境,同时还有示范的作用,如试题(2)中“凝视水缸”就暗示学生何为非书本阅读,试题(7)中暗示学生在个人体验时要通过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方式去体悟。
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这个特点,认真研究试题题干,找到作者在进行体验时的对象、感悟的方式方法、最后的结果等等。在此基础上,调动自己的个人体验经验,分析任务,解决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卓信宝配资-国家正规炒股平台-配资公司官网-专业炒股配资咨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